向 Googler 提问!How to Think 10X, not 10%

2025-07-29T15:25:26+09:00 | 8分钟阅读

@
 向 Googler 提问!How to Think 10X, not 10%

背景

从入职以后虽然参加了几次 Grow with Google - 10X Innovation Culture Program,基本都是看视频做一些头脑风暴,感觉不到什么具体的能运用的点,感觉纯纯浪费开发时间。

后面也许会这样不了了之?正当我这样想的时候,没想到人事挺给力,直接找了 Googler 来亲自答疑解惑,让我们提前准备问题。

当然本人才疏学浅,想不出什么好问题(能问出好问题的才是高手)。我就不献丑了,摘录一下别人的提问,做点 Memo。

出席者简介

  • Kota Akiyama (Kota) - 高级客户主管,本次活动的主持人
  • Emiko Ikeda (Emiko) - 全球战略项目总监
  • Miho Suzuki (Miho) - 大客户主管
  • Haruka Matsushita (Haruka) - 中小企业区域经理
  • Mayuko Ozawa (Mayu) - 合作伙伴拓展经理
  • Sawako Shirahama (Sawako) - 高级客户主管

“不进行精细化管理” (Don’t micromanage)

● 请具体介绍一下经理与成员之间分享进度信息的频率和方式?

● 我觉得有些成员在拥有很大自由或者很少受到监督时容易懈怠,谷歌员工会这样吗?如果低的话,您认为原因是什么?

简单来说,Google 的管理哲学是:

公司只管“做什么”(WHAT),而把“怎么做”(HOW)交给员工自己决定。

刚才听到的那个关于“去品川车站”的例子非常好地解释了这一点:

  • 传统的、精细化管理会说: “你早上 6:45 分坐上山手线,在第 3 节车厢,到品川站后从高轮口出站…” 这是在规定员工的每一步行动(HOW)。

  • Google 的方式是: “我们早上 7 点在品川站集合”(这是目标,是 WHAT)。“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去,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”(这是提供支持,而不是命令)。

问:经理和成员多久、如何共享进度?

  • 回答的核心是: 重点在于目标的进展,而不是过程的细节。

  • 举例: 经理不会每天问你“你今天写了几行代码?”,而是会在周会或者一对一沟通时问“我们离这个季度的目标还有多远?”“你遇到了什么困难需要我帮助解决吗?”。沟通的频率可能是一周一次(比如 1-on-1 meeting),但讨论的是高层次的障碍和方向,而不是监视你的具体工作。

问:自由度高,员工会不会偷懒?为什么 Google 的员工不这样?

  • 回答的核心是: 这依赖于两点:招聘文化

    • 招聘 (Hiring): Google 从一开始就努力招聘那些有自驱力、对解决问题充满热情的人。他们相信自己招聘来的人是想把工作做好的,是可以被信任的。
    • 文化 (Culture):
      • 信任是一种激励: 当公司信任你,把你当成能独立解决问题的成年人对待时,你自然会用相应的行动来回报这份信任。
      • 透明的目标 (OKRs): 每个人的目标(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)都是公开透明的,你知道你的工作对团队和公司的贡献是什么。这种意义感和影响力本身就是强大的动力。
    • 改善计划
      • 回答倒也不是滴水不漏,他们也透露他们也有一个类似改善计划的东西,进了这个计划还没有改善那么就大家都懂的。

OKR (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)

● 在追求“10X”这种巨大创新的文化下,Google 是如何进行管理的?

问:公司的宏大愿景(Vision)是如何与每个小团队的目标(Goal)对齐的?

  • 回答:通过 OKR 的“串联”实现。

  • 简单来说: 公司的最高层会设定全公司的 OKR,然后每个部门、每个团队、甚至每个员工的 OKR 都会与之对齐和关联。就像一个巨大的树状图,从 CEO 一直连接到每一位员工。

  • 关键点(Memo):

    • 这个过程不是 100% 从上到下的命令。员工自己也有自由度,可以把个人想做的事情也加入到自己的 OKR 中。

    • 但是,公司会有一些**“必须完成的指标” (マスト項目),这些指标在 OKR 里会有更高的权重 (ウェイト)**。

问:员工自由度很高(比如 20% 时间可以做自己的项目),经理如何管理项目进度?

  • 回答:还是通过 OKR。管理者不追踪“过程”,只追踪“关键成果(KR)”的进展。

  • 具体例子(Memo):

    • Kota 先生的做法: 他可能有很多个 KR(比如 10 个以上),但他会集中精力看最重要的那 2 个(权重最高的)。其他的 KR 如果是可以量化的,那就只追踪数字就行了;如果是定性的(难以用数字衡量),那就在定期沟通(check-in/review)时确认一下没问题就行。

    • Sawako 女士的做法: 她的 KR 很多是和客户的需求绑定的。也就是说,她的工作目标是“帮助客户成功”,能否达成 KR,取决于客户的情况。这让她的工作和外部价值紧密相连。

问:Google 是否有独特的关于评价与会议的规则?

  • 评价的公平性: 既然不是所有 KR 都需要 100% 完成,那怎么评价员工表现呢?为了避免 A 部门经理打分松,B 部门经理打分紧的情况,经理们会定期开会,互相“校准”和统一评价标准 (MGR 同士の横の部門とも擦り合わせ),确保公平。

  • 会议规则: 虽然没直接说规则,但从 Kota 先生的例子可以看出,会议(比如 check-in/review)的重点是围绕 OKR 进行沟通,检查进度,扫除障碍,而不是盘问工作的细节。

下属反馈机制

● 我想知道(在谷歌)下属如何评价上司?这个制度是怎么建立的? ● 设定部门目标时,应采用何种粒度级别?

问:下属如何评价上司?这个制度是怎么建立的?

  • 回答:Google 有一个正式的、一年一度的下属评价上司的流程。

  • 具体做法 (Memo):

    • 打分: 下属会用 5 分制给上司打分,评价内容包括“你的指示是否符合公司战略?”“你是否平易近人,容易沟通?”等等。

    • 自由填写: 还有一个开放的文本框,让下属可以提出具体的建议,比如“如果你能……,我的产出会更高。”

    • 更高维度的评价: 除了下属的直接反馈,评价一个管理者时,还会从第三方视角看他的影响力 (インパクト)。也就是说,看他做的事情对部门内、部门外、甚至整个国家/全球有多大的贡献,是否推动了公司的核心战略。

问:部门的目标是如何设定的?用什么框架和格式?

  • 回答:使用 OKR 框架,并且有统一的格式。

  • 具体做法 (Memo):

    • 格式 (Format): 有一个标准的模板,通常是一个大的**“类别 (Category)”,下面跟着具体的“关键成果 (KR)”**。

    • 关键在于“公开透明” (オープンになっている!大事!!): 这是最重要的文化。所有人的 OKR,包括每一位管理者的 OKR,都是对全公司公开的。 你可以随时查看你上司、甚至上司的上司的 OKR 是什么。这确保了所有人都在朝着一个方向努力。

如何鼓励自由表达

如何推动新文化渗透到团队中?以及如何鼓励自由的创意表达?

Googler 给出的建议非常一致,核心思想是:不要自上而下地强推,而要自下而上地引导和赋能。

问:团队领导者应该如何推动,才能让新文化渗透到团队中?

  • 回答:领导者的角色不是“司令官”,而是“催化剂”和“扩音器”。

  • 避免踩坑: 讨论中提到,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“中央集权式”地推行 (中央集権的にやりがち),也就是领导一个人决定好所有事,然后让大家执行。Google 的建议是反过来做。

  • 具体做法 (Memo):

    1. “卷入”志愿者 (ボランティアの巻き込み): 与其由领导来推广,不如公开招募对此感兴趣的“志愿者”,让来自不同背景的人一起参与。这会产生一种“这是我们一起创造的文化”(みんなで作った) 的感觉,从而大大增加推动力。

    2. 创造“契机” (キッカケを作る): 你的团队里一定有“有想法但不敢行动”的人。你的任务就是创造一个机会或一个安全的空间,让他们能迈出第一步。

    3. 放大成功案例 (やった事を広めてあげる): 当志愿者们做出了一些符合新文化的好成果时,领导者的关键任务就是大力宣传和表扬这件事,让更多人看到。这就像是“为自然发生的好事提供支持” (自然発生的に出来たものを後押ししたい)。

  • 回归“目的/初心” (カルチャーのよりも Purpose)

    • 有时候“创造企业文化”这个口号会显得很空。

    • 这里的建议是:在做任何文化建设之前,先回归原点,问一个最根本的问题:“我们到底是为了什么(Purpose)才要做这件事?

    • 把它和公司的根本目标、存在的意义联系起来。这样一来,文化建设就不再是空洞的口号,而是实现公司使命的具体行动,大家会更有共鸣。

问:在什么样的心态、动机和环境下,人们最愿意自由地提出想法?

  • 回答:当环境让人感到“安全”、“有趣”并且“有关联”时。

  • 具体来说 (Memo):

    • 心态/动机 (マインド・モチベーション): 最好的出发点应该是“这个好像很有趣” (楽しそうだな)。当人们觉得参与某件事是快乐的而不是一项任务时,他们最愿意贡献想法。

    • 环境 (環境):

      • 安全感: 志愿者制度本身就创造了安全感。因为不是强制任务,所以人们不怕失败。

      • 连接与协作 (つながりとコラボレーション): 积极创造机会,让不同背景的人能够互相认识和合作。当人们彼此熟悉、信任时,就更敢于说出真实的想法。

    • 打破“谁提议,谁就得负责到底”的魔咒 (言い出しっぺが全部やることにならないように)

      • 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细节。很多人不敢提新想法,就是怕“一旦说了,就得自己一个人从头干到尾”。

      • 讨论的建议是:领导者或组织要有意识地打破这个“潜规则”。要明确表示:提出一个好想法,是为团队贡献了价值,大家可以一起来把它变成现实,而不是给提议者自己增加负担。这样才能让更多人敢于开口。

TGIF (Thank God It’s Friday)

Google 是如何通过 TGIF 这个全员会议来促进开放沟通的?

问:TGIF 上会讨论什么样的问题?

  • 回答:什么都可能被讨论,而且尺度很大。

  • 具体做法 (Memo):

    • 主题不限 (テーマはバラバラ): 从公司战略到非常敏感的话题(比如“ここまで話すの?- 这种事也能说?”的程度)都有可能。

    • 投票 + 现场作答: 员工可以提前对想问的问题进行投票,得票高的问题,高管们会在现场即兴回答 (アドリブで答えていく)

问:为什么 Google 员工敢于提问,不像在日本企业那样沉默?

  • 回答:这源于一种核心心态和公司文化。

  • 心态 (マインド): 员工普遍认为“提问是理所当然的,不问是自己的损失” (聞いてナンボ、聞かないと損をする)。他们不担心自己的问题“不合时宜” (場違いとかそんなのない)。

  • 文化 (文化):

    • 心理安全感 (心理的安全性): 这是关键。公司有“对提问本身表示肯定”的文化。无论你问什么,都不会被批评或否定。

    • “反馈是礼物” (Feedback is a Gift): 这个理念深入人心,大家认为提出问题和反馈,本身就是对公司有益的宝贵贡献。

    • 共同营造氛围: 不仅仅是提问者勇敢,会议的主持人、高管们也会努力营造一种让大家可以安心提问的氛围。

问:高层领导会在 TGIF 上发布什么信息?

  • 回答:主要内容就是回答员工最关心的问题。

  • 他们不是单向地进行信息发布,而是通过回答员工投票选出的问题,来与全员进行双向沟通。

© 2025 CheerChen 的博客

🌱 Powered by Hugo with theme Dream.